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

走出自我的迷失


經 文:加拉太書二:20~21
有三個個名詞---EQ,MQ,SQ,EQ是情緒智商,MQ是道德智商,SQ是心靈智商,我們就從這三個點來談談今天的主題---走出自我的迷失。

在現今的社會中,許多的人很在乎IQ的高低,但近幾年來,似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EQ及MQ對人們的影響,我們翻開報章雜誌,常常會看到許多暴力血腥的事件,歸究原因,多半是因為情緒或道德觀念的偏差所引起,似乎現代人在EQ及MQ的自我管理上很難控制,但今天我們要談的重點在SQ,也就是心靈智商,如何走出自我的迷思,也就是人的自由意志如何選擇,與SQ心靈智商有著極大的關係。

最近我們看了一部金凱瑞主演的電影叫做”楚門的世界”敘述楚門從出生到三十歲都活在一個大攝影棚中,他一直到三十歲才開始懷疑自己的生命,他要走出自我,最後離開攝影棚,開始自由自在的生活;這部電影讓我思想到聖經哥林多前書中所說的,我們人生就如同一台戲,演給世人和天使觀 看,然而神就是那位導演,我們當如何善用神所付予我們的自由意志來演好這齣戲,就要看我們的心靈與神契合的程度了。

Ⅰ、世人對自我的看法
佛洛伊德的人格結構:根據精神分析的看法,人格由三個系統組成: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生物(身體外表)要素,自我是心理要素,而超我則是社會要素。

本我(id)

本我是人格開始形成的系統,剛出生的嬰兒完全處於本我的狀態,餓了或尿片濕了就又哭又叫,本我比較是生活中的一種本能反應,本身缺乏組織,是盲目、一昧要求與頑固的;就像沸騰的鍋子,本我無法容忍緊張,一有壓力會立即予以消除而恢復至平衡狀態;本我會比較”隨心所欲”,跟著享樂的原則,它盡量於減輕壓力、避免痛苦及獲取歡樂,本身沒有邏輯與道德觀念,完全依享樂原則去滿足本能的需要,本我大部份屬於潛意識的範圍,我們通常無法察覺到。

自我(ego)

自我是跟真實的世界最有直接的接觸,它負責本我、超我與外界世界之間的交通,自我的任務是調節本能與周遭環境之間的關係,自我控制著意識及感官知覺的運作,在現實原則的指導下,自我會從事實際而又何乎邏輯的思考,並擬定計劃用以滿足需求。自我與本我之間的關係如何呢?自我是智商、道德判斷與理智的管制中心,它能檢查與控制本我那些盲目的衝動,本我所知道的是主觀的現實,而自我則能分辨內心想像與外界真實的事物。

超我(super ego)

超我是人格的判斷與標準設立的單位,掌管著道德規範,關心的是行為的好壞與善惡,超我代表理想而非現實,它追求的不是享樂而是完美,超我代表代代相傳,綿延不斷的傳統價值觀與社會理想,其功能在於抑制本我的衝動,說服自我以合乎道德的目標來取代實際的目標,以及致力於追求完美,因此,超我是父母親與社會對他所期盼的一個標準,也是跟那些崇高偉大的目標與願景有關。

人如何面對自我呢?

自我整合合宜的人

對於一個自我整合合宜的人來說,他的生命比較不會有悔恨,因為他可以較多的認識自己的優缺點,並且知道如何調適自己,他們也比較能過著充實的生活,對自己的成功與失敗比較能去面對它,這樣的人清楚他的人生目標,不會被失敗完全控制,能夠從自己的成就中獲得滿足,他對人活著的意義甚至死亡都有一定的認識。

自我整合不確定的人

這種人比較容易產生悔恨、罪惡感、自我鄙視、自卑感甚至絕望的感覺。他們或許比較無法把理想與現實劃分界線,他可能常常期待奇蹟式的出現解決的方法,卻不願意面對現實或腳踏實地去努力實現,由於悔恨、罪惡感、自我鄙視、自卑感等重複出現,又不敢面對它,導致最後產生絕望的感覺。

宗教對自我的看法

佛教中對自我的看法一共有三個重點,就是忘我、無我與老我,但仔細想想,我們不難發現這三點中的弊病百出,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忘我---忘我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這是自欺欺人,人一生下來就有本我的需要,不可能有人會忘了這些基本需求的,再來,如果忘我了,那麼活在這世上又有什麼意義呢?

無我---佛教說的無我就是放棄自己的權利,也就是要空我,但聖經中提醒我們,要小心邪靈上身(馬太福音十二章43-45節)。

Ⅱ、如何走出自我的迷失

對自我錯誤的認知

人對”自我價值”的迷失(詩八;林前一:26-31)

人對”自我保證”的迷失(申八:11-18)

人對”自我剛強”的迷失(羅八:35-39;林後十二:9-10)

人對”高抬自己”的迷失(路十八:9-14)

從”自我”到”新我”

聖經中教導我們要與基督一同釘十字架,將生命的主權交給主,與基督一同復活,因為經上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而是基督在我裡面活。

親愛的弟兄姐妹,讓我們一同來學習認識自己,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神,求神的靈來掌管我,走出自我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