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珍惜生命,擁抱希望;有愛,就有奇蹟

經文:馬可福音五:21~43    

三十四歲的朱仲祥,因為肌肉萎縮症從小就站不起來,醫生認定他只能活到十五歲。母親遺棄他,父親又早逝,在教養院長大的他從未放棄過自己,雖然有過多次輕生的念頭。透過努力的學習,朱仲祥找到自己生命的定位,不僅完成中學畢業,還練了一口好英文,可以向洋人演講。病情嚴重時呼吸都困難,他卻說:「只要我還能呼吸,我就有希望;只要我還能呼吸,我就有明天。」呼吸,原來那麼寶貴。陳長文律師在金錢和精神上長期不斷支持他;李少琴小姐更嫁給他來照顧他。中山大學在校慶中請他演講,題目是:「珍惜生命、擁抱希望;有愛,就有奇蹟。」雖然每天生活在與生命搏鬥搶時間,但他仍不灰心的說,如果有機會要讀完大學。

借用他的題目來討論,如何從信望愛找到希望與神蹟。

Ⅰ‧有望就有轉機:
從馬可福音五章21至43節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兩個不同的人與事件,按一般常理來說,他們已經絕望走頭無路了。當他們來見耶穌的時候就是抱著最後 的一線希望,他們已經知道只有耶穌能夠幫助他們。
這兩個人一位是當地有名望又有地位的紳士,名叫睚魯他再三的求耶穌,去他的家醫治他的女兒,他的女兒得病已經快死了,我想做父親的睚魯若不是為了女兒的緣故,怎會放下他猶太人高貴地位的身段,反倒去向一個木匠的兒子求情呢?
另一位是一個已經耗盡家蕩的婦人,她得了血漏症十二年了,早遍各地名醫也一次次的失望而回。這婦人再她的內心有三大痛苦:a.按著猶太人的律法她所得的病症,是要被迫離開家人,因怕被污穢沾染。b.因為她所得的病症,當時的社會會排斥她,到那裡都不受歡迎,甚至刻意的要與她隔離。c.也因她所得的病症她不能進入聖殿的婦女院敬拜神,這樣遭遇淒慘的婦女卻帶著最後的一線希望來見耶穌。經文說a.她聽見耶穌要來就排除萬難來見耶穌(v.27)b.她用信心的手摸了耶穌的衣裳襚子(表示她的行動v.27)c.於是血漏就乾了。這兩個人都是心靈破碎卻從耶穌這兒得到盼望。

現代人對希望或失望是抱持著什麼態度呢?現代的年輕人因為大環境的緣故,一般來說都比上一代的人生活過得比較優越,物質環境比較豐富,心靈世界卻變得很容易為一件得不到的東西就失望、灰心,對生活或未來很快得就放棄本來的理想,也因此很容易尋短或與其他的人同歸於盡。從最近子弒父,父殺子,或母親偕兒女自焚……等,可以告訴我們這種人際關係如此大的變化,絕不是偶發個案事件而已,而是整個社會價值觀的改變與人際之間的規範,不再受到過去一般性家庭倫常的約束。現代人承受不了失敗與打擊,也不知如何處理失敗後的情緒管理。可是我們從朱仲祥的話說:「只要我還能呼吸,我就有希望;只要我還能呼吸,我就有明天。」盼望我們都可以從上面的幾位人物學習,耶穌就是我們一切的希望。

Ⅱ‧有愛就有奇蹟:
有愛走遍天下,無愛寸步難行。我想朱仲祥最能夠體會這句話「有愛就有奇蹟」,李少琴小姐嫁給他、照顧他就能證明這一句話。當耶穌回頭對門徒說:「誰摸我的衣裳?」的時候,祂的門徒卻回答說:「你看眾人擁擠你,還說『誰摸我』嗎?」他們的意思是有這麼多的人互相擁擠,誰都有可能摸著耶穌或者說摸著你何必大驚小怪呢?這些門徒所回答似乎從常理的回應,可是他們似乎也少了惻隱之心,他們已經跟隨耶穌一段時日了,耶穌說這樣的話一定有其緣由,他們沒有問耶穌為何有此一問,是否有特別的含意,反而只是按常理回答。
其實耶穌當然知道是誰摸了祂,問此話是要給患了血漏的婦人一個機會,不僅讓她得醫治也要讓她可以得救恩。
耶穌來到睚魯的家,第一句話聽到的是:「你的女兒死了,何必還勞動先生呢?」意思是說祂來也沒輒了,人死了難道還可以復活嗎?後來睚魯家的人又嗤笑耶穌,連睡著了與死了都分不清,這些人得理不饒人,卻忘了這一位主有能力可以使人從死裡復活。耶穌所帶來的福音就是愛的福音,祂不僅給人盼望,祂更是愛人到底,甚至不可愛的人祂也都願意伸出援手。約翰福音十三章13節「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祂為世上的人被釘十架就是最好的證明了。

Ⅲ‧有信就有神蹟:
從朱仲祥或前面所說經文中的兩個人物來看,他們都嘗試過很多次的失敗,他們沒有因失敗而氣餒,反而學習「失敗為成功之母」的致理名言。現代人很需要學習如何面對失敗,在失敗中學到功課,失敗中如何調適情緒等。但是除了這些以外,我們仍然需要有信心,當那一位患了血漏的婦人伸出她的手去摸衣裳襚子,她的心裡充滿了信心相信這樣一摸就可以得到醫治。這種信心是走頭無路之後,唯一可以依靠的一種表現。我們也可以透過信心的操練,在惡劣環境中「風雨中生信心」。當我們對神有全心全意的依靠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神蹟發生在我們的周遭。
耶穌常常在醫好人的疾病後常說的一句話:『你的信就了你』,期望主耶穌給我們有更大的信心,相信祂要為我們成就不可能的事。